ENGLISH

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卢玉峰:深耕数学沃土四十载 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根”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08:24 浏览量:

四月风暖,大连理工大学校园春意渐浓。在数学科学学院五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卢玉峰教授轻拿起一本1982年版的英文数学教材翻看着。书页泛黄卷边,扉页上的签名已模糊难辨,唯有页间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与彩色批注,记录着主人40载春秋的耕耘。它的主人卢玉峰轻抚书脊笑道:当年用5毛钱淘来的宝贝,可没想到它会陪我从青丝到白头。

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学作为科学之母的价值愈发凸显。这位坚守数学讲台40载的学者,用毕生实践诠释着基础学科的深层意义。从三活教学法的创新到华罗庚班的开拓,从课堂板书到学科建设,他以数学教育为支点,撬动着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深层命题。

在三尺讲台重构知识生命力

数学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锻造思维方式。面对人工智能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卢玉峰展现出数学教育者的清醒。417日,见到记者到来,卢玉峰打开了数学教学的话匣子,向记者娓娓道来。

他认为,在算法替代计算的时代,数学教育对逻辑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认知催生了他独特的三活教学法”——知识讲活、课堂激活、潜能盘活。

三活教学法,利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把知识讲,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并运用问题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带着新的问题再学习,打破传统数学课堂讲授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课下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梯度式教学,教学生学,每一堂课的设计都注意知识和问题的角度、难度、梯度,既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感觉,又让他们感觉还有差距,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研究型学习能力,让学生循序渐进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启发式教学,把课堂氛围带,充分利用启发性、探索性问题,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激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思维跃起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举一反三,深入思考。

在数学分析课的课堂上,这位随身携带手写教案的教授总能用千百年前的数学定理引发当代思考。他像考古学家般梳理概念的来龙去脉,用历史脉络赋予公式温度;又如导演般设计课堂互动,通过随机抽签答题、阶梯式问题链,让抽象符号在讨论中具象化。

面对AI技术对教育形态的冲击,卢玉峰牵头编写的新版《数学分析》教材正在探索知识图谱与教学融合。但在他看来,技术只是手段,数学教育的根在于思想传承。在数字化笔记盛行的课堂,他仍坚持建议学生手写推导过程:纸笔摩擦间产生的思维火花,是数字媒体难以替代的认知体验。

卢玉峰(中)正在授课

在时代变局中守护学科火种

2021年,大连理工大学华罗庚数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作为基地负责人,卢玉峰亲历了中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嬗变。早在2013年,他便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将中国科学院优质资源引入本科课堂,构建起学术大师+课程群+科研训练三维体系。拔尖计划要打造数学人才培养特区,既需要因材施教的智慧,更要有静待花开的定力。在他的推动下,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系毕业生中涌现出国家级人才、行业领军者,更有学子扎根东北助力区域发展。

面对部分高校裁撤数学专业的短视行为,这位东北数学教育守门人展现出罕见的犀利:砍掉数学专业就像砍掉未来的可能性。今天就业率的小波动,可能换来明天产业升级的大瓶颈。他以发达国家数学教育路径为例,强调基础学科需要战略储备,数学人才池的深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高度。这种远见渗透于为东北高校数学学科建设奔走疾呼的身影里。

在卢老师身上,我们不仅能获取实用的大学生活建议,更能从日常的相处中感受到他作为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断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该校数学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生刘禹雯向记者坦言。如今,卢玉峰的许多学生也成为了老师,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继续传承着这种为师精神。

在职业引导方面,卢玉峰展现出开放包容的育人观。他鼓励学生将数学思维带入金融、AI等交叉领域,亲自指导学生向控制理论、模式识别等应用方向转型。数学人的定力不是固守书斋,而是带着数学赋予的思维利器,在各个领域开疆拓土。如今,他的学生遍布美团、小米等科技企业,用数学算法优化着数字时代的运行逻辑。

从青丝到白发,卢玉峰始终保持着对数学教育的赤子之心。这位教授用40年时光播撒数学的种子。当被问及最自豪的成就时,他的答案朴实动人:看着学生在各个领域生根发芽、成长成材,就是教育者最大的欣慰。

内容来源:科技日报、大工新闻网

文字作者:张蕴






邮编:116024

电话:(86)-531-88565657

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Copyright©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24      辽ICP备050013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