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个时期以来,大工新闻网以【师者如光】专题为依托,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陆续推出大工优秀教师至诚报国担使命、培根铸魂育英才的奋斗故事,激励鼓舞广大教师潜心育人、服务国家战略,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日前,我校7位教师获评“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展现出大工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风范。今天,让我们走近数学科学学院教师庞丽萍,一起来看她的匠心育人故事。
在数学科学学院,有一位深耕讲台三十余载的“引路人”——庞丽萍。她用坚守扎根讲台,用创新点燃课堂,用初心点亮学生成长。她的教育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平凡中,书写着一位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与坚守。

三十载坚持:以赤诚之心筑牢教学根基
“高等数学是工科学习的‘敲门砖’,要是基础打不牢,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都会受影响。”作为《高等数学》公共基础课的主讲教师,庞丽萍深知这门课对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让学生爱上数学,让难题变得生动”,是庞丽萍三十余年教学中始终践行的理念。面对抽象的工科数学知识,她总能以循循善诱的讲解、条理清晰的逻辑,将复杂概念转化为形象案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课堂上,她会留意学生的表情,一旦发现有人面露困惑,就会放慢讲解速度,用更通俗的语言重新梳理知识点;课后,她也会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有时甚至会因为学生的一个问题,从知识点延伸到学习方法,一聊就是几十分钟。在她看来,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更要挖掘学生潜能。她始终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首位,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平台。正是这份对教学的执着与负责,让她先后获评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大连理工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成为学校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的荣誉主讲。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她日复一日的付出,是她对教育事业最纯粹的赤诚。

创新无止境:以多元模式激活课堂活力
在教学改革领域,庞丽萍始终以先锋姿态深耕探索,“数学不是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充满逻辑之美、应用之趣的学科。”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数学,她主动推进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模式的创新突破、教学活动的多元设计到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形成全维度的创新教学框架。为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她将超星平台、智慧教室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打造“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与考核体系,制作了主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及线上资源,让知识突破时空限制。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程的应用性与实验性,她和《高等数学》教学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展开探索,通过多样化教学模式强化课程应用性与实验性、建立适配新形势的评价体系等成果,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区域内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宝贵范例。依托扎实的改革实践,庞丽萍完成《“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完善》《关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数学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两项校级教改项目,为高校数学类课程的现代化教学转型提供经验。
育人为根本:以思政之力点亮成长之路
“教书必先育人,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庞丽萍坚守的教育初心。在教学过程中,她创新性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课程,让“思政+专业”的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在教学过程中,庞丽萍会结合我国重大工程建设案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时,她会重点讲述我国数学家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为国家数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的精神。她坚持“基本思想—算法设计—实践应用”的教学主线,秉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学核心,以培养“专业知识硬、创新能力强、政治素质高”人才为目标,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一二课堂、科技竞赛为平台,以科技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多方联动,打造“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新模式。经过和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优化方法》课程成功获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让“思政+专业”的育人理念落地生根。
三十余载春秋,庞丽萍以创新教学激活学生潜能,用真挚关怀守护学生成长。她是三尺讲台上的教育践行者,更是学生人生路上的温暖引路人。她用匠心与仁心,在数学教育的沃土上,培育出一茬又一茬栋梁之材。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于舒雯
审核:赫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