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我校三位离休老同志荣获这一崇高荣誉!其中,103岁高龄的张义燊同志是我院离休教授。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国难,曾英勇飞越险峻的“驼峰航线”加入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后与战友一同驾车经中缅公路返回祖国,是一位经历非凡的抗战老兵。

其中,103岁高龄的张义燊同志是我院离休教授。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国难,曾英勇飞越险峻的“驼峰航线”加入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受训后与战友一同驾车经中缅公路返回祖国,是一位经历非凡的抗战老兵。

书桌前,一位清癯老者正用智能手机回复微信消息,屏幕微光跳跃在他胸前的勋章上,如凝固的星火。当大工数学学院的青年党员们围坐身旁,103岁的张义燊教授翻开了俄文原版《高等数学教程》,指尖划过泛黄书页上密布的演算笔记,百年光阴在此刻折叠:他是穿越驼峰航线的远征军战士,是黑板前解构公式的数学拓荒者,更是一位用生命演算教育强国命题的世纪答卷人。
烽火坐标——教育救国,投笔从戎的赤子丹心
时光倒流至1943年的昆明。硝烟弥漫,山河破碎。年轻的张义燊怀揣着对法治的憧憬,考入被誉为“民主堡垒”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法律系。然而,民族危亡的号角远比书斋的宁静更为紧迫。“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召唤,如同惊雷响彻云霄。1945年初,这位法律系学子毅然投笔从戎,响应号召,加入了中国远征军,远赴印度学习汽车驾驶技术。“我们坐的飞机要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下面都是冰川峡谷,还有日本人战斗机袭击的危险……”今天,他回忆起穿越“驼峰航线”的惊心动魄,声音依然铿锵,目光炯炯如炬。在异国的土地上,为增强杀敌本领而进行的刻苦训练,是这位文弱书生向铁血战士的蜕变,更是“教育救国”理念在烽火中的淬炼——知识青年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长城。抗战胜利后,当他重返校园,北大西门的西南联大纪念碑上,他的名字“张义燊”已镌刻在834位参军学生之列,成为“弦歌不辍、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里一个跳动着生命热度的坐标。

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刻着张义燊教授名字(第三排左一)
公式重塑——教育兴国,数理报国的拓荒岁月
战争的硝烟散尽,疮痍的大地亟待重建。求学和参军的经历,让他触摸到精确计算与严密逻辑的磅礴伟力,让他瞥见数学作为“科学之母”的深邃光芒——它沉默无声,却足以支撑起一个民族复兴的基石!张义燊的人生轨迹,划出一道毅然决然的弧线——从法律的殿堂转向了数学的深谷。1949年,党旗下的誓言犹在耳畔,这位新生的共产党员,带着北大的毕业证和滚烫的赤诚之心,迈入了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大连大学工学院。这身份如同星火,点燃了他拓荒的豪情。
作为大连工学院数学学科的早期建设者,张义燊的身份从应用数学系秘书、讲师,到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数理系副主任,每一步都踏在共和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上。他深知,教育兴国,师资为本。他大力主张提升教师水平,力推数学、物理师资班脱产补习,并亲自讲授艰深的《实变函数论》,用严谨的数学逻辑锤炼师资队伍。他敏锐地洞察到学科前沿,在时任校长钱令希院士的支持下,带领唐焕文、施光燕等一批青年教师,组建了优化讨论班。灯光下,他们废寝忘食地翻译、研读、讨论。1977年,凝聚着集体智慧的译著《线性和非线性规划》和《实用非线性规划》正式出版,迅速成为国内多所高校研究生的经典教材和参考书,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将世界先进数学思想引入中国建设实践的桥梁,为刚刚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祖国输送了急需的“数理燃料”。1982年,以优化讨论班为根基,大连工学院正式成立优化教研室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全国该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重镇。当年的小小讨论班,已发展壮大为今日大工数学学院实力雄厚的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持续产出高水平成果,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数学人才。张义燊亲手播下的这颗“优化”种子,已在教育兴国的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

2022年8月,100岁的张义燊教授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合影
极限求导——教育强国,师魂不熄的时代强音
1988年,张义燊教授离休。然而,“离休”二字,于他而言,不过是转换了为“教育强国”奋斗的阵地。他心系杏坛,离休后被返聘三年,继续燃烧着智慧的火种。而最令人动容的,是他那永不熄灭的学术热情。耄耋之年,期颐之寿,他的精神世界始终与数学为伴。那本厚重的俄文版米赫里松《高等数学简明教程》,是他永恒的密友,书页间跳跃的符号,是他思维驰骋的广阔疆域。同学院的郑斯宁教授评价说:“张老思维敏捷,经常翻阅数学书籍,经常通过电话和微信讨论数学问题。”从物理猜想中那个待证的三角恒等式,到泰勒级数展开中那令人心醉的韵律与未尽之意……这些探讨早已超越了具体的公式推导,它们是数学思维的薪火相传,是一位学者对知识疆域永不疲倦的拓荒,是对“教育强国”最深刻、最生动的诠释——强国之基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于教育,而教育之魂,在于这份对真理不渝的执着追寻!
面对奔涌的时代浪潮,他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开放与从容。他欣然拥抱数字化浪潮,手机、电脑是他连接世界的触角。他常对探望的师生说:“数学素养,是思维的体操。它教会你在混沌与未知中抽丝剥茧,找到那最优的路径和不变的规律。”这既是他毕生浸润于数学之海的智慧结晶,也是他对青年一代最语重心长的嘱托。他的学生曾用数学为他的人生写下最美的注解:“张老师的一生,宛如一道精妙的‘升函数’。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定义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导数。他用微分化解了命运的坎坷曲折,用积分凝聚了人生的希望与美好。”这道不断上升的函数曲线,正是他用一个世纪的光阴,在“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上,写下的最壮丽、最恒久的答卷!
向保家卫国的大工前辈们致敬!向所有为国家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